2024年11月25日,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绿色联盟)主办、世界资源研究所支持的“一带一路”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路径交流会在京召开。会议以“全球气候行动的进展与展望”为主题,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相关行动落实、国际气候融资现状及中国贡献、全球变局下能源产业链重塑等议题展开讨论,为加速“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合作提供思路。绿色联盟秘书长崔丹丹致辞,绿色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主任苗红共同主持。
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金研究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等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机构代表参会。
崔丹丹表示,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始终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通过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的项目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全球气候融资领导者。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环境气候合作提供了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等一系列倡议和成果惠及“全球南方”,赋能全球绿色转型。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沟通,发挥绿色联盟优势推动发展中国家需求对接,深化绿色能源等优势领域务实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开展更多“小而美”示范项目,共享绿色“一带一路”成果。
国际气候融资现状、展望及中国贡献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专家陈鹏、世界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王旬、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孙若水就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主要进展与创新实践、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提供和动员的国际气候投融资规模和机制、新集体量化资金目标(NCQG)谈判进展与未来展望等议题进行分享。
专家认为,COP29通过的资金目标远不及发展中国家预期,国际气候融资的落实也充满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国内气候投融资发展,发挥财政资金与金融市场合力,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尤其是转型金融相关标准,创新与碳足迹挂钩的绿色信贷产品,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另一方面,2013至2018年间,中国每年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与排名第五的发达国家(英国)规模相当。未来,中国将继续依托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自身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利用好中国新能源技术优势和规模化效应,为全球气候融资贡献更大力量。
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挑战、机遇及应对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际业务部主任助理霍晶莹、中金研究院执行总经理陈济、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孙锌、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研究员张锐探讨了全球“超级选举年”,尤其是美国大选对于全球能源产业链重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全球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现路径等议题。
专家指出,中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着发展空间受挤压、贸易壁垒高筑、供应链安全风险等挑战,同时也将迎来各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供应链本地化发展等机遇。特朗普2.0时代即将到来,中美、中欧在绿色产品贸易和绿色产业合作方面或将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未来可继续跟踪研究贸易壁垒和绿色产品关税应对措施,积极拓展共赢的产业合作空间,推动绿色投资标准对接互认,探索开展第三方合作,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布局,以能源转型为抓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落实。